“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书法的,原意是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出自张怀瓘的《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相传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于是,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段故事的情节,直接把“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人们写文章,或者是说话的内容非常深刻。以后只要说故事的人,把故事的情节说得生动逼真,也可以夸赞他说故事说得“入木三分”。
例如:鲁迅不但“入木三分”的揭露了旧的“蒙童读物”对儿童毒害,为“打掉毒害小儿的药饵”作出了贡献,而且对新的儿童读物的创作,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同时他自己曾亲自搜集儿歌,翻译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科学小说。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入木三分:[rùmùsānfēn]
1、【解释】: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2、【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意思: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3、【示例】:我们读这首诗,尤其有一种入木三分、痛快淋漓的感受。秦牧《手莫伸》
4、【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扩展资料:
近义词:力透纸背[lìtòuzhǐbèi]
1、【解释】:透:穿过。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2、【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意思是说颜真卿写的字遒劲有力。)
3、【示例】:老先生的题字笔力苍劲,真可谓力透纸背。
4、【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反义词:一知半解[yīzhībànjiě]
1、【解释】: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2、【出自】: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意思:有人悟得透彻,有人悟得一知半解。)
3、【示例】:我也只得一知半解,不懂什么。清·颐琐《黄绣球》第八回
4、【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否定句。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刚劲的,现在是形容对文章见解深刻。出自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诗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
东晋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刻者把木头剔去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见白底!刻者惊叹其笔力雄劲:“竟入木三分!”
后“入木三分”成为成语,比喻书法功力好或分析问题透彻。
目前已知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冠以神农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