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内容详情

陆锦花为什么去美国 袁雪芬对陆锦花积怨已久

2023-11-18 2 用户供稿

陆锦花为什么去美国

陆锦花的丈夫在美国是因为他在美国工作和生活。

1.陆锦花的丈夫目前身在美国,说明他在那里有工作和生活机会。

2.有很多人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生活环境会选择移居到其他国家,因此陆锦花的丈夫选择在美国工作和生活也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

3.此外,陆锦花的丈夫在美国可能也有亲戚、朋友圈等社交因素的影响,因此选择去美国生活也是存在其自身的原因。

袁雪芬对陆锦花积怨已久

2018年从美国传出一个令越剧界感到悲伤的消息,著名陆派小生创始人陆锦花女士去世的消息,听闻这个消息国内的粉丝久久不能释怀。

陆锦花女士最著名的《盘夫索夫》如今仍然是观众心中的经典,无人能唱出她心中的绝。

她曾经一手创办的现代化越剧,在上个世纪40年代穿着西装,演绎现代版越剧故事,给越剧开创了新门路。

从古入今注入了新血。

而让人遗憾的是,陆锦花女士1982年退休之后,在1983年随丈夫和女儿远赴美国,相比于其他门派,门下门徒甚少。

也很少有人能够完美的掌握陆派唱腔。

陆锦花在越剧界一直都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但你要是听过她的现实生活故事,你就一定觉得她非常令人感到亲切。

1

陆锦花原名柯纹祺,祖籍福建,她出生于1927年的上海,她出生时家庭富裕,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将柯纹祺教养得玉雪可爱。

战火一路从北烧到南方,上海的大企业家们,忍受着报纸上日复一日的人心惶惶,不知哪一天日本人就打到家门口,慌忙着将家当收拾好,跑到香港澳门。

这可就苦恼了上海工作的市民,原本拥有一个好工作的陆父失业了,身后是妻子和女儿还得找工作,屋漏偏逢连夜雨。

工作没找着,人先折腾到了床上喝口水都要咳嗽,大半天没力气。

工作更是没着落了,只能打点小零工,养家糊口的重任就接替到了母亲手上,那个年代女人能做什么?陆母缝衣服,做老妈子。

她顶着油灯熬费了一双眼睛,给丈夫和女儿挣回了药钱和学费,即使家庭困苦父母也没放弃柯纹祺的学业。

唯有读书高啊,让这唯一的宝贝女儿以后有一个好人生。

可惜夫妻俩的努力比不上女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高昂的学费,学校捞偏财,大立名目,纸笔交友费,学杂费,反正乱七八糟都要交钱。

夫妇俩捉襟见肘,没办法只能把女儿从学校带回来了。

柯纹祺是个懂事的姑娘,回到家以后,她并没有无所事事,帮忙母亲做家务照顾父亲。

一家三口人的嘴还要靠母亲养,多么希望快快长大,赶紧帮母亲承担责任。

那个年代的女孩子总是早熟,她心疼母亲,刚巧他们家的亲戚在上海大越剧团外,开茶水铺子,卖茶糕点心茶水。

见到这个亲戚的时候,柯纹祺脑子灵光,主动请缨麻烦亲戚多加照顾,这个叔叔也是个和善人,只要手脚麻利,工钱也照付。

2

柯纹祺坐在凳子上听了几年的越剧,年纪小又灵光喜欢越剧,听着听着她就把台词给硬生生背下来了,时不时还能合着腔唱几句。

看戏的人南来北往,她手脚麻利一点差错都没有,跟她一起卖茶水的小姑娘,看她唱的那么好让她干脆走进大剧场去跟人学习。

这样的天赋小姑娘羡慕的不得了,那些唱戏的姑娘出门时身上穿的样样不差,一看就知道工钱没少拿,哪像他们这样的劳碌命啊。

小姑娘不理解柯纹祺为什么每次都摇头?

柯纹祺知道自己要是去唱戏了,那在病床上的父亲知道了,当场咳血就能去了,在她看来不觉得有什么。

而经受了最正统中国文人式思想教育的父亲,万万看不起这种三教九流的行当,还是最下九流的戏子。

文化人的孩子,当一个戏子,传出去老柯家的脸往哪里搁?

柯纹祺改变主意是13岁那一年,上海的物价一天一个样,得的薪水马上就不够花了,生活的重任就担在肩头。

亲戚家的茶水铺子也岌岌可危,去学越剧还能吃一口饱饭,她最终做出了决定隐瞒父亲,进入了上海最著名的越剧学徒班“四季班”。

母亲也饱受了生活的苦,非常能理解女儿,她的心中没有丈夫的迂腐想法,乱世之中能活得好就算好。

那时候柯纹祺对越剧也没多爱,就是想混口饭吃。

老师让她报上名来的时候,她的内心梗了一下,没敢把自己的真实大名报上去,想了想决定改名为陆锦花。

这个名字有由来,陆锦花的母亲叫做陆菊花,在戏曲舞台上她改姓为陆表示母亲对她的支持,父亲也不愿意她的姓出现在这个舞台上。

陆锦花就是希望以后事业风风火火,前途无量,锦上添花,锦花这个词总是红红火火是好词。

3

进了班里头,陆锦花就遇到一个问题她的长相扮上相,竟然俊朗非凡,一看是标准的小生相啊,带他们的老师直接将她交去了张福奎手下。

就这样她成为了张福奎的学生,第1次见面,师徒两人大眼对小眼。

张福奎也没教过小生,他也不知道从哪里教起,说起他来也有一段传奇经历,原本是做道士半路起家去学了越剧,说来说去也是混一口饭吃。

当了20多年的道士纵有一方慈悲的情怀,对于这个贫苦的小女孩也很同情,并没有对这个被甩过来的“包袱”不好。

她要是再没有老师愿意教她,就得离开四季班去另谋生路,张福奎硬着脑袋接下了这个女孩。

当了别人的老师就必须得认真教,毕竟最后还得上舞台见真章。

下戏之后张福奎舍弃了自己的休假,常常带她去越剧馆里看戏,一边听还一边写 这是来偷学来了,师徒两人就这样慢慢摸索出了一些小生套路。

陆锦花的内心从原来的坎坷变成庆幸,觉来的那个老师手底下好几个学生已经离开,而她幸运的到了现在这个老师手底下。

学了三个月的戏,陆锦花身上又发生一些悲伤的事情,原本郁郁寡欢的父亲,终于没有再撑过那年的冬天离母女俩儿去。

4

陆锦花的有天赋人又机灵,跟着这个不成正道的师傅,硬生生还真给摸出一条门路。

她在台上唱了几回戏,被上海有名的男小声朱维荣王永春看中,来找她放下过去的师傅跟着他们吃香的喝辣的。

而且他们是专业的小生,绝对能带她成就一番事业,也不用现在偷偷摸摸的学,虽有天赋但也在门口游离。

陆锦花婉拒了他们两人的好意,跟着这个师傅走了这几年,她也把老人家的好看在的眼中,最穷的时候带她走南闯北去偷学。

不能现在发家了,人好好待她好几年就把人给踢了,那简直就太不是人了,狼心狗肺。

钱少先就少先,她也认了。

后来两个大师又来找了几次陆锦花,都没有同意,她还是乐意跟现在的这个道士师傅走。

那时候师徒两人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金门大戏院,无论是哪个地方的戏剧团啊,来了在上海都得去这个地方。

听着这些南腔北调,陆锦花摸索出了《仁义缘》《珍珠塔》的新唱腔,一曲歌喉洋洋洒洒,整个大堂都能听得到,慢慢打出了一些名气。

1942年,有一位大师慧眼识珠相中了她,邀请她来唱三肩小生,她应了袁雪芬的邀请,加入了袁派。

在舞台上跟袁雪芬一唱一和,赏心悦目。

也托了袁雪芬这个好班主的福,陆锦花才有了长足的进步。

袁雪芬也是穷苦孩子出生,早年学习时也被老师藏着掖着,不准她偷学,明白这些穷苦的孩子如何过的这些生活。

看不得这样一块璞玉就这样被搓磨,给陆锦花专门找了一些小生来教她唱戏,让她安安心心待在剧院里唱戏。

5

从1942年到1947年,陆锦花在袁雪芬的剧场里一共唱了5年的戏,也算是还足了的恩情。

跟了雪姐5年多的剧团,这些年也被袁雪芬的情感动容,摸到了越剧的美,真真实实喜欢上了这门艺术。

陆锦花也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开辟自己的剧团,说干就干,在1947年年她成立了少壮剧团,拉拢了当时刚有名气的王文娟作为自己的搭档。

她们确实足够惊艳,但凭借她俩还不足以让她们两个小年轻在大剧团林立的上海活下去。

最开始也遭受了一番挫折,就那些老旧的曲目观众变得越来越少,陆锦花脑子灵活,她另辟蹊径搞了一些新派的越剧。

在舞台上她穿上西装道具都是现代道具,唱的却是越剧,这观众看了这么多年越剧还是头一遭。

她们在台上演的爱情故事生动优美,剧情写的好,唱腔也够精彩,陆锦花剧团公认写的最好的《礼拜天》场场大卖,也给越剧史上留下了一个身着西装,西装笔挺的公子形象。

6

抗战胜利之后与所有著名的越剧演员一样,在1954年陆锦花加入了华东戏曲研究院。

这段历史也是陆锦花缺失最多的时间,她后来的采访实在是太稀少,80年代出国后知道她的故事的人也更少了。

只知道她嫁了一个姓杨的丈夫,生了一个女儿叫做杨晏华。

加入了华东戏曲研究院后,她再次跟自己的恩师袁雪芬碰头,前前后后好几位越剧大师得到了很多帮助,在这里头他们不再为观众往哪里走而烦恼。

大大方方的将自己的技巧教出来教授给学生,后来陆锦花跟随团队一起走访朝鲜,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地,演出了近百场。

1982年她从上海越剧团退休,1983年跟随丈夫和女儿远走他乡,到美国生活去了。

此后一直到2018年去世,她仅仅接受了6场采访,都是回忆在国内姐妹们一起唱戏的美好生活

最著名的莫过于2002年她回国时写下了《海外游子,陆锦花》书里面写了多少对故乡的不舍,但又无法舍弃丈夫和女儿。

2018年陆锦花去世,这个遗憾也陪伴了她一生。

因为年迈身体不好无法上飞机,永远的留在了异国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