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
唐太宗李世民说丞相魏征的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意思是说用铜左镜子(古代都用铜镜)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用人的事情做借鉴可以知道凡事应该怎么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以史为镜,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谢邀。我只针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写出回答。简而言之,唐朝时代没有水银玻璃镜子的科技,始终延用西周时代的铜镜模式,来照面正衣冠。穷苦人家没有铜镜,就用水缸里的水来照面正衣冠。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选自《贞观政要》卷二《论贤者第三》。可:可以。以:用来。正:端正。古:历史。兴替:兴盛与改朝换代。明:知道。
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端正自己的衣冠;拿历史来做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盛与衰落的原因;用别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正确与错误所在。
词句中提到“三镜”,是三个不同的参考坐标。“以人为境”“以史为境”,即是从微观个人到宏观的历史,都是“明镜”:唐太宗将魏征视为自己的“镜子”,照着自己的正误;司马迁讲史记最为国家的“镜子”,照着国家的兴衰。
诚如斯言,立足个人,也是如此。
一方面,我们要树立好自己的人生坐标,在参考中迈向前进,而这个坐标可以是自我目标,可以是对比的他人,也可以是过去的自己。
苏格拉底曾说过要“认识你自己”。言简意赅,人贵有自知之明。其实做很多事情,下很多决定,都是在真正认清自己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对自我没有客观的判断,或自负,好高骛远;或自卑,贬低自己,都不利于个人真正的成长。
另一方面,也启发我们要珍视身边可以给你“挑刺”的人。有的时候,生活中能直言不讳地指出你的缺点而使你面赤、心跳、汗颜、不悦的人也是难得的朋友。而面对自己的问题,我们也需要接受这些“刺”,因为只有勇敢直视自己的不足,接纳自己的缺点,认真反省,才能收获更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