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内容详情

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 两小儿辩日考题及答案

2023-11-17 1 用户供稿

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

我不知道“两小儿辩日”是什么,但是从问题的内容推断,可能是有关于孔子的争论。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名声在历史上是无可超越的,但是他也曾经有过尴尬境地。这个问题有点复杂,需要具体分析。

首先,孔子的盛名确实是天下闻名的。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深远影响。从史书记载来看,孔子的智慧和高尚品德让后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学生们不断向他请教,其他国家的王侯们也争相来向他请教政治经验和思想理论。因此,孔子的名声是远远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

然而,孔子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曾经有过尴尬的境遇。据《左传》中的记载,孔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他曾经化险为夷,多次遭受窜逃之苦。同时,孔子自己也有过为人处境尴尬的时候。比如,他曾经在一次越国的招贤会上被视为无聊和无用的人物;在另一次与齐国相见时,孔子被齐国的官员冷落,同时对待他的礼节也不够恭敬。这些经历无疑给孔子带来了尴尬和痛苦,他甚至曾经感叹:“孔子无一能者也。”

总的来说,孔子的盛名确实是天下闻名的,但是他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曾经有过尴尬的境遇,这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孔子盛名天下,满腹尴尬境地的说法可以说是既有对又有错。

两小儿辩日考题及答案

“两小儿辩日”是记载在《列子·汤问》中的一个故事,由于被选入小学教材,因此这个故事妇孺兼知。

教材上对这个故事的解读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就算博学如孔子,也未必能懂得所有的知识,所以人们必须要虚心好学,坚持探索。

不过,也有人认为,列子写的这个故事,其用意是为了讽刺孔子。当两小儿和孔子争执的时候,不是两小儿赢了,也不是孔子赢了,而是列子赢了。

(两小儿辩日)

那么,这个说法对吗?

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列子究竟在讽刺孔子什么?我觉得很多人可能就有点理解偏了。

很多人说,列子是在讽刺孔子假博学,实际上,他的知识非常浅薄,连两个小孩都不如。

不过,我觉得,列子如果真是想讽刺孔子这一点的话,他还真的没有讽刺到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这个故事里并没有不懂装懂,“孔子不能决也”,他不知道,他就老老实实说自己不知道。并没有不懂装懂地讲一番大道理。

要知道,孔子要想讲一番大道理,对他来说太简单了。曾经发生过孔子把一截恐龙的腿骨化石解释为防风氏骨头的事情。而且他解释是防风氏的骨头,大家还都觉得他说的是对的。

再说了,孔子自己也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显然,在知识认知层面上,孔子是有自知之明的。

既然孔子本身就具有自知之明,那么,列子还在这方面讽刺孔子,那就是没有道理的。

(列子画像)

那么,列子是在什么地方讽刺孔子呢?

我觉得要明白这个问题,必须要搞清楚“两小儿辩日”中的“日”指的是什么。

“日”就是太阳,太阳在古代指的是君王。古代也有皇帝直接把自己说成太阳的。比如夏桀,他说:“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夏桀这句话是说,天上有太阳,就像我有老百姓。只要天上的太阳不消失,我的老百姓也就不消失。夏桀说他的老百姓不消失,也就是说他会是一个永远的君王,谁也不可能推翻他。

《易经》上也说:“日为君之象。”

因为太阳是君王的象征,因此,代表太阳的黄色,也成为皇帝专用的颜色。

古代发生日食是一个重要事件,与君王被遮蔽有极大的关系。《后汉书·丁鸿传》中,当发生日食的时候,丁鸿就给汉和帝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亮是臣子的象征。发生日食,也就意味着君王的权力被臣子所夺。

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列子讲的这个故事,就特别有意思了。

(孔子画像)

列子一开始就说,这个故事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孔子周游列国是在干什么呢?是要各国的君王们接受他的主张。让各国的君王们“克己复礼”,遵守周礼,维护周天子的统治。

如果用太阳比作君王,就是希望君王们应该在自己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不能失常,必须是恒定的。而当两小儿来讲这太阳的时候,就发现这太阳完全不是恒定的,一会儿“大如车盖”,一会儿又小如“盘盂”,一会儿“沧沧凉凉”,一会儿又如“探汤”。列子说描述的,其实正是春秋时期各诸侯王们的状态。而孔子需要解决的,正是要把太阳还原成恒定的样子。两个小孩儿拿这个话题问孔子,其实就是在问孔子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孔子不能决也”。

最后,两个小孩嘲笑孔子:“孰为汝多知乎?”

这句话,是两个小孩嘲笑孔子,当然也是列子嘲笑孔子。这里的“知”,既可以解释为“知识”,也可以认为是“智”的意思。也就是说,列子认为,孔子周游列国的做法是愚蠢的,是不能改变现状的。既然不能改变现状,何必要去做呢?

列子也在这里表达了作为道家“清静无为”的主张。并用道家的“清静无为”,反对儒家的“出世”的做法。

(参考资料:《列子》《后汉书》《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