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1:走,我们去那面游泳青蛙2:游泳,去哪面游泳,有哪可以去,这附近就只有这里的水沟清澈一点青蛙3:是啊,好怀恋以前在那条大河里的日子,现在每天都只能在这个小水沟里,好难受!你看这个怎么样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陈朋冲 文/图
2022年1月5日上午,河南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前,来自不同界别的10位委员走上“委员通道”,集中接受媒体采访。
“委员通道”上,媒体提问热烈,政协委员们的回答也精彩不断。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已经两年多了,作为长期从事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专家,您认为我们还要从哪些地方发力,才能够让老百姓感受到更生态、更自然、更美丽的幸福河?
省政协委员、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修复研究所所长于鲁冀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展示了两张照片、两个数据,引发全场关注。
“第一张照片,是黄河湿地里的天鹅一家。”于鲁冀介绍,“这张照片背后的数字是80.5%,近两年黄河流域Ⅲ类及以上水体,也就是“好水”的比例,已经由65.8%提升到了80.5%,越来越好的水质让“母亲河焕了新颜”。”
另外一张照片,于鲁冀介绍,是三门峡大坝附近的黄河生态廊道,它背后的数字是1186。截止到2021年底,我省黄河两岸生态廊道加到一起,有1186公里,南岸已经基本全线贯通,越来越绿的廊道让“母亲河穿了新衣”。
但同时,于鲁冀在调研中也注意到,主要是黄河的一些支流,还存在着无水断流、有水不流的现象,“我认为‘河中无水叫河床,有水不流叫河库,有水流动才叫河流’。流域是一个整体,我们必须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要做到这些,于鲁冀认为重点是“三还于河”。
第一个是“还水于河”,主要是解决“人河争水”的问题。下一步工作重点就是,要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狠抓农业节水、强制生活节水、深化工业节水;要节流更要开源,要全面开拓“第二水资源”,把再生水、雨洪水等收集利用起来,改善“有河无水”“有水不流”的现象。
第二个是“还地于河”,主要是解决“人河争地”的问题。这是比较难,也是我们必须要迈出的关键一步。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黄河滩区内仍有大量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因此应持续引导滩区居民和农田退出,促进滩地生态化及河岸带生态功能恢复。
第三个是“还自然于河”,主要是解决“人工化自然”的问题。在河流、滩地、湿地、河岸等保护修复工作中,要更多借助自然的力量,减少过度景观化、休闲化等不当人为干扰。同时要通过强化禁渔措施等工作,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增强黄河流域生态韧性。
编辑:刘梦鸽 李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