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聘用人员是指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相关政策,以公开、公平的选拔程序和标准进行招聘、考试,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聘用和培养,进入行政机关的技术工人和辅助工作人员,与公务员享有相似的工作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
聘用人员通常是按照合同期限工作的,与公务员的工作特点有所不同。
聘任制公务员是我国探索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创新举措,从1993年首次提出至今已三十年。三十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尝试推广聘任制公务员,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目前该项制度仍停留在试点阶段。为何聘任制公务员一直无法普及?
一、我国试点聘任制公务员基本情况
所谓聘任制公务员,顾名思义就是以聘任方式招录公务员。推行聘任制公务员,主要是为了打破体制编制限制,不拘一格降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专业人才,其形式类似于现在大学的人事代理制。
我国聘任制公务员的萌娃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时值改革开放,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为适应企业发展管理需要,部分地区开始适应乡镇干部聘任制,并逐步扩展到全国。此时的乡镇干部聘任制在公开招聘、合同管理、聘期考核、工资结构等方面已具备公务员聘任制基本特征,为下一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
199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正式确立。在这个条例中,便首次提出了聘任制公务员概念。尽管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但为聘任制公务员的试点奠定了法理基础。
2006年《公务员法》正式实施,首次对公务员职位聘任的适用范围、聘用程序、考核薪酬、人事争议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从法律上为实施公务员聘任制扫清障碍。随后中央开始着手布点试行,并于2007年在上海浦东和广东深圳启动公务员聘任制改革试点。
随后的三年,上海和深圳两地先后多批次招聘了涉及城市规划、金融、安全监察、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吸引了数万人报名。受两地影响,各地紧随其后启动公务员制度改革,各种聘任制公务员招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2017年,已有20多个省份试行公务员聘任制。
2018年后,公务员聘任制试点脚步有所减缓。尽管各地仍在尝试改革,时不时会曝出某地在聘任公务员的消息,但不可否认聘任制公务员已不再新鲜,像过去那样吸引眼球。这项制度也没有如很多人预期的那样在全国推广,目前多数仍停留在文案和规划表述的试点阶段。
二、聘任制公务员为什么没有普及?
聘任制公务员作为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内容,设计初衷是好的。然而不管再好的制度都会面临落地的困惑。聘任制公务员从1993年提出到全国试点至今已有三十年,按照我国政策落地三年试点、五年成熟、八年普及的操作惯例,这项制度如今早该瓜熟落地成为常态工作机制,然而至今聘任制公务员仍未在全国普及,改革雷声大雨点小,让很多人不再看好其前景。
不少人预计,这项制度在未来五到十年都未必有落地的可能,或许永远没可能。之所以他们会作出这样的预测,说到底在于这项制度存在很多无法破解的难题。
1、竞争力。目前聘任制公务员的薪酬与市场存在差距,尚无法与同等人才岗位形成竞争。招录聘任制公务员,目的是引进专业性强、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对学历要求比较高,普遍要求博士以上,且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各地给聘任制公务员开出的年薪集中在20-50万区间,确实比一般公务员待遇高,但对比同等招聘条件、动辄开出50万+的企业岗,这个待遇的吸引力远远不够,而且还不用面对大量硬性考核指标。两利相权取其重,对于这些高学历人才而言,同样承受压力,肯定选性价比更高的。聘任制公务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有竞争力。
2、认可度。虽然聘任制公务员没有编制,但参照公务员执行晋升、福利政策,且工资比一般公务员高,享受了更好的待遇自然要承受各方厚望。但实际上很多聘任制公务员因为适应问题、能力问题等原因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水平,也没有干出足够有说服力的业绩,让地方政府和社会群众都不甚满意,一定程度影响了聘任制公务员的认可度,无形中也降低了地方推动聘任制公务员的积极性。
3、管理机制。聘任制公务员是新生制度,必须要有完善的配套管理办法,才能确保制度的长效推进。然而,目前除了深圳等极少数地方有相对成熟的管理机制,对聘任制公务员的晋升通道、退出机制、评价规则等等作出明确规定外,其他地方多半停留在探索阶段,创新有余,落地不足,没有统一的标准,客观上抑制了聘任制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4、传统观念。工农商士。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仕途就有特殊的情愫,以逐仕为荣光。传统思想造就了多数人对编制的偏执。认为编制才是一切,才代表铁饭碗,没编制就是临时工,因此影响了对聘任制公务员的观感。大众不接受,聘任制公务员自然就失去了政策实施的群众基础。尽管,聘任制公务员干满一定年限(通常是五年)后也可以获得编制,但对很多人而言这仍存在变数。聘任制公务员字面中的“聘任”二字自带的不稳定气质,仍让很多人心存顾虑。
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限定了聘任制公务员的试点效果。聘任制公务员下一步想在全国推广,任重道远。